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商 车马饰 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 一件长15.5厘米、直径5厘米,一件长15.6厘米、直径4.8厘米 铜軎出土时分别在车轴的两端,为细长圆筒状,一头粗,纳于轴头上,另一端细而有顶。有穿,供穿钉或缚系带索用。器表饰有龙形纹、蕉叶纹、盘龙纹。在殷墟等地车马坑中出土铜轭、铜軎、铜辖、銮铃、当卢、铜马衔、铜马镳等品类繁多的车马饰。当时制作一辆车子,需金工、木工、漆工、皮工等多种...
商 车马具 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商代车马坑中出土 轭脚长55.7厘米、宽5.7厘米,轭首高8厘米、上径7厘米、下径4厘米 整器由轭首、轭肢与轭 组成。轭首顶端如菌状,饰夔龙纹,下部为管状体,饰夔龙纹。轭肢为半管状“人”字形体,下部上翘成轭 ,末端附扁圆筒形体。 青铜轭,青铜器铭文中称之为“金轭”,包在“人”字形木质轭体外侧,使用时,轭首缚在车衡上,轭肢夹在马的肩胛骨前...
商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大块高23厘米、长26厘米、宽19厘米,小块高14厘米、径28厘米 在河南安阳等商代遗址里,发现了产于南海和东海的鲸、贝、海螺,说明商代后期交换的地域已经很广阔,也反映出商业活动比商前期有了发展。
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——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此批骨笄共出土499件,大多数发现在一木匣内,有的零散放置,有的成束放置,有的平放或侧放。大量骨笄已严重残碎,按其不同笄头,可分为夔形头、鸟形头、圆盖形头、方牌形头、鸡形头、四阿屋顶形头6种。其中鸟形头笄334件,分两种样式,一种张口长喙,圆眼外突,头上有锯齿形冠,短翅短尾,笄杆细长。另一种在鸟...
西周 食器 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高15.7厘米,口径22.5厘米,足径17.9厘米 宜侯夨,西周康王时期,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 宜侯夨高15.7、口径22.5、腹深10.5、足径18厘米。器圆体,折沿方唇,束颈,浅鼓腹,圜底,圈足较高且底部外侈呈阶,四兽首耳。器腹部饰两周凸弦纹,其间以“两方连续”饰浮雕式涡纹,间以夔龙纹,器圈足饰两周凸弦纹,对应四兽首耳处...
西周 武王时期 盛食器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 高28厘米,口径22厘米,方座长、宽20.2厘米 器侈口,兽首双耳垂珥,垂腹,圈足下连铸方座。器身、方座饰饕餮纹,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。此种方座青铜 始见于西周初年。 器内底铸铭文: 铭文凡4 行32 字,首字“珷”,是“周武王”之“武”的专字,铭文所云“珷(武)征商,隹(唯)甲(子)朝”,即是史载甲子日清晨“武...
西周 西周早期 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长13厘米,宽6.5厘米 这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柄部,反面有圆形钻孔三个,钻内有灼痕,正面有卜兆,在卜兆附近刻有数占的数列符号两列,分别为“六八一一五一”与“五一一六八一”。 数占又名“筮”,与骨卜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占卜手段。在古代典籍之中,多记以蓍草作为数占工具,通过考古发现得知,除蓍草之外,其它草类及竹筹也用于数占。...
商 传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18.6厘米、宽10.2厘米 这是一块完整卜甲,商代时用龟甲,多数用腹甲,少数也有背甲,还有甲桥刻辞、甲尾刻辞。通过这片卜甲,可以了解甲骨文的选料、制作、记叙等内容,是研究商代甲骨文使用情况的宝贵资料。
商 商王帝乙或帝辛时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22.5厘米,宽7.4厘米 这是一块商代末年的牛肩胛骨,上契刻由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……辛卯、壬辰、癸巳组成的“干支表”。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,现在可以确知商代有三种纪日法:一、天干纪日法,即用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十天干分别纪日。二、地支纪日法,用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地支分别纪日,这种...
商 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27.3厘米、宽3.8厘米 这是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肋骨。一面刻有文字,记载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,另一面刻兽面、蝉纹和虺龙纹,并嵌有绿松石。殷墟遗址中出土15万片以上甲骨,是中国目前最早的文献档案材料,它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各个领域,有关于阶级和国家的,如奴隶和平民、奴隶主和贵族、官吏、军队、刑罚、监狱、战争、方域贡...
商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32.2厘米、宽19.8厘米 这块牛肩胛骨正、反面刻有卜辞9条,字口涂朱,内容是贞问一旬之内的灾祸,辞中记载庚戌日出现虹。此外,在其他卜辞中还记有日食、月食、星等天象以及云、雷、雨、虹、雹、雪、雾、风等气象情况,反映了当时人们观察自然的频繁、细致。( 撰文:于成龙 )
商 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约12厘米 殷墟卜辞中有大量的日食资料。卜辞内容是预卜日食是否会发生,还有卜辞记载,壬子这天卜问:两天以后的甲寅日会发生日食吗?据有关殷历的研究,在武乙、文丁时确在甲寅日发生过日食,说明商代对于日食的观察与预测已有相当的科学水平。这件卜骨是研究商代天文历法情况的宝贵资料。
商 武丁时期 约公元前13世纪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30.8厘米、宽19厘米 这片大型甲骨阴刻文字并填朱,正面记述甲辰之夕,有大骤风等内容,背面记载北方有敌人入侵等内容。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以后,至今已有百余年,殷墟共发现甲骨15万片,发现单字5000多个,其中可认识的约有4000多个。卜辞一般较短,最长的也发现有上百字的。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的许多方面,政治方面涉及...
宋 北宋 公元960年-1127年 建筑材料 河南开封出土 长30.2厘米、宽30厘米、厚11.5厘米 此物为繁塔浮雕砖之一,正中深凹处为圆形佛龛,浮雕人像高鼻深目、大耳,为一胡僧。僧人身背经箧,手持拂尘,一只虎紧随其旁。这是唐宋时期比较常见的“行脚僧”图,描绘的是西域胡僧东来传经授法的情景。宋代《事林广记》中《僧祇律》详记行脚僧行李及上路时的负荷方法,且每一种应用器物在身...
宋 北宋 长5.5厘米、宽5.3厘米、高4.2厘米 此印背刻“太平兴国六年八月铸”,即公元981年所铸。“神卫”是北宋禁军主力部队之一,属侍卫司步军,与“捧日”、“天武”、“龙卫”3支部队并为上四军,充作皇帝卫队。“都”是禁军基层编制,百人为都,五都为指挥,五指挥为军,十军为厢,厢分左厢、右厢。此印即为“神卫”左厢所辖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的印信。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